令武術蒙羞的段位制《理論教程——馬明達
侵刪
令武術蒙羞的段位制《理論教程——馬明達
中國武術的段位制已經(jīng)赫然出臺。
與段位制相配套的《理論教程》、《初段位技術教程》也相繼問世了。對中國武術來說,這的確是一件大事情。不管武術的現(xiàn)狀如何落寞低迷,武術進入奧運的輝煌目標又如何渺茫無際,但海內(nèi)外的廣大武術愛好者對段位制的實行仍寄予厚望。人們相信如此重大的舉措,必定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和周密策劃,也真誠希望段位制能為武術營造出一番新的氣象,從而使武術終于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直到堂而皇之的登上奧運圣殿。
然而,讀了《理論教程》和《初段位技術教程》,不禁令人大失所望,以至于啼笑皆非。
?《技術教程》的內(nèi)容,無非是一些“規(guī)定”動作的新一輪排列組合,是所謂“竟技武術”的那些程式化了的動作的花樣翻新,優(yōu)劣成敗早已被幾十年來的社會實踐所證明,可以置之勿論。《理論教程》是全套段位制教程的“壓卷”之作,是段位制教程的總綱,《前言》說得清楚,這本教材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適用于全民武術鍛煉的指定性教材”;“是入段、晉段考評的必讀教材?!比欢?,在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和武術管理中心領導下,號稱“在廣泛征求意見和進行充分調(diào)研基礎上,繼承了傳統(tǒng)教材的精華”,由許多武術界權威人士“精心編寫而成”,又經(jīng)“全國專家委員會審定”的這本教材,實實在在不能認為是一本嚴肅認真的理論著作。這是一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現(xiàn)象。一本直接指導國內(nèi)外武術段位考評工作的教材,居然是一本錯誤很多甚至笑話迭出的書,這無論如何也讓人無法理解。原因究竟何在,我們暫不做探討,先靜下心來和廣大有入段愿望的武術愛好者們一起“必讀”一番吧!
《理論教程》(以下簡稱《理論》)一共六章,我自已讀了幾遍,發(fā)現(xiàn)每一章都有程度不同的謬誤——請注意,我說的是“謬誤”,是指明明白白說錯了的東西,是硬傷,而不是某些觀點上的差異或者失誤。顯然,系統(tǒng)地指出《理論》所有的謬誤,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容納的。所以,我們就以全書“理論”含量最高的第一章《武術概述》為重點,剖析給大家,也算是應了一句“奇文共欣賞”的古訓。事實上,僅此一章的謬誤也多到一篇文章很難備述其詳,也只能舉其大要而已。
該章第一節(jié)《武術的概念》說:“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武術概念的表述不盡相同?!边@話當然是對的,然而接下來所講的就幾乎是句句有錯了:
? ?
在原始社會,武術這一概念實質(zhì)是指人們狩獵活動中的‘搏擊’。
?
這是一個有悖常理的觀點。
《理論》似乎對這個觀點十分珍愛,在本節(jié)的後面又重申了一遍:“武術的技擊性源于原始社會的狩獵技術?!痹诘诙?jié)《武術的形成與發(fā)展》又以“武術萌于原始社會時期”為題目,專門論述了這一觀點。此處雖然也講到“人與人斗”,但筆墨重心仍在強調(diào)武術“萌芽于人與獸斗”上,這是非常清楚的。
原始社會狩獵活動中的人獸相搏,是促成原始格斗技術萌生的因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原始社會也有各種原因引發(f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到了原始社會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即所謂“軍事民主制”時期,以掠奪財富、人口為目的的戰(zhàn)爭頻繁地發(fā)生,戰(zhàn)斗技能飛速發(fā)展,英勇善戰(zhàn)成為男子最重要的品德。恩格斯說:“戰(zhàn)爭以及進行戰(zhàn)爭的組織現(xiàn)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
這便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時代”,即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所描述的時代;在中國約相當《尚書·虞書》和《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載的堯、舜、禹“禪讓”的時代。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經(jīng)歷大致是一樣的,特別崇尚勇敢的“軍事民主制”時期,對早期格斗技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無疑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怎么能說中國原始社會的“武術”僅僅指獰獵活動中的搏擊,或者說中國早期武術主要產(chǎn)生于人獸相搏呢?我不能理解《理論》的作者為什么會提出如此有悖常理的觀點。“軍事民主制”的史實是中學歷史課本內(nèi)的常識,《理論》的作者不應該不知道。如果說《理論》是有意識要提出了一種新觀點、新理論,則又未做任何論證。反復強調(diào)我們的祖先主要靠“狩獵活動中的搏擊”創(chuàng)造了武術,我不明白是在褒揚我們的祖先,還是在貶低他們?
《理論》緊接上句又寫道:
??
(武術)春秋戰(zhàn)國時稱為“技擊”。漢代稱為“武藝”,并沿用到明末?!拔湫g”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文選》中的“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 ?
這里所講的三層意思差不多都有錯誤。
第一,“技擊”一詞最先出現(xiàn)在《荀子·議兵篇》里,是戰(zhàn)國晚期才有的詞,春秋時代還沒有出現(xiàn),說春秋時代也以它代稱武術是錯誤的。再者,《荀子》所說的“技擊”,是指戰(zhàn)國時齊國所實行的一種兵制,是一種與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并列的軍事制度?!盾髯印氛J為,這種更注重個人技勇的制度,實際比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都落後,這在班固的《漢書·刑法志》里曾有過進一步的論證。至于以“技擊”來代稱武藝技能,那是戰(zhàn)國以後的事情,在武術界,在好用典故和好用古詞語的文人筆下,甚至一直沿用到了當代。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人們稱武術為“技擊”的說法是錯誤的。
第二,“武藝”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何時,這還有待于追索。早在周代,官方教育體系中稱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門功課為“六藝”,後來孔子沿用“六藝”教授弟子,并且多次以一個“藝”字來稱道他多才多藝并擅長武藝的弟子冉求,這應該就是後來“武藝”一詞的來源,說明“武藝”一詞的出現(xiàn)應該要早于漢代?!拔渌嚒币辉~清代還在大量使用,一直到民國年間,即使在“國術”和“武術”被普遍接受以後,也仍然被經(jīng)常使用著,“沿用到明末”的說法是毫無根據(jù)的臆斷之詞。
第三,說“武術”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文選》中的‘偃閉武術,闡揚文令’。”這不準確。按,“偃閉武術”等八個字,出自南朝劉宋顏延之的四言詩《皇太子釋奠會作》,後來顏詩被收入蕭統(tǒng)的《文選》的第五卷?!独碚摗愤@段話顯然來自《辭源》的“武術”條,但《辭源》注明這八個字出自《文選》的顏延之詩《皇太子釋奠會作》,《理論》刪去顏延之和他的詩作名,給人以直接引自《文選》的假象,孰不知這容易讓一般讀者誤以為這八個字出自蕭統(tǒng),何況《文選》卷帙浩繁,不說明具體作者和卷數(shù),讀者也無從查核,這出于取巧心理,顯然不是負責任的學術態(tài)度。還有,《理論》加上的“最早見于”四個字,也是畫蛇添足之筆。盡管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比顏延之的“偃閉武術”更早的出處,但不能說這就是最早的出處,不應該這樣率然結(jié)論。
再看該章第二節(jié)《武術的形成與發(fā)展》。
該節(jié)說:
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了許多兵器,……而且還發(fā)明了弓箭,這是武器的巨大進步。
?
早在1963年,考古工作者就在山西朔縣峙峪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現(xiàn)了石箭鏃,這是意義重大的發(fā)現(xiàn),證明我們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jīng)掌握了弓箭,當代多種通史著作都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將我國原始人發(fā)明弓箭的時間定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唯獨《理論》,對史學界普遍認同的學術成果或視而不見,或懵然不知,硬是把弓箭的發(fā)明拉後到新石器時代——比峙峪遺址石箭鏃的發(fā)現(xiàn)晚了一萬年以上。
該節(jié)說:
在原始社會的宗教活動中,有的部落以擲劍比賽為方式來確定部落首領,這是武術比賽的萌芽。
?
劍在我國究竟出現(xiàn)在何時,它的來源如何,是幾十年來中外學界一直在矻矻探索的疑難問題。一般認為,商代還沒有劍,劍的雛型是西周一種類似于匕首的短兵器,到了東周,即春秋時期劍才勃然崛起,逐步成為一種極具威力而文化蘊涵十分豐富的新興兵器?!独碚摗氛J為我國原始社會就有了劍,而且有了作為“武術比賽萌芽”的“擲劍比賽”,這簡直是石破天驚的“獨家新聞”,我們不知道根據(jù)何在,也不相信會有什么根據(jù)之類。
該節(jié)還說:
夏、商、周時期,原始公社解體,產(chǎn)生了私有制,進入了奴隸社會。
? ??
把我國歷史上原始社會解體、私有制的出現(xiàn)下移到夏、商、周三代,這同樣是聞所未聞的奇談怪論。我想,不必做任何辯析,它的謊謬是任何一位稍具中國歷史常識的人都能一目了然的。
? ??
承蒙周維良同志相告,該節(jié)在《有了對抗形式的比賽》的標題下,引了一段出自《禮記·王制》的文字,鬧出一個笑話來。這段引文是:“凡執(zhí)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御?!薄独碚摗穼@段引文作了一番發(fā)揮,說:
?
表明當時已有了以比賽形式出現(xiàn)的運動,并通過對抗方式用‘執(zhí)技論力’、‘贏股肱’來決勝負,促使拳斗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
??
所謂“有了以比賽形式出現(xiàn)的運動┅┅促使拳斗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的論斷,主要來自對“贏股肱”三個字的解釋,“贏”字可以理解為比試“股肱”的輸贏,自然就可以推測為比試拳斗技術了。其實《理論》錯了。錯在將“蠃”字誤以為是“贏”字?!百笔恰奥恪钡漠愺w字,“蠃股肱”就是裸露著胳膊和腿,以比試射箭和駕車水平的高低?!抖Y記·王制》鄭玄《注》說得再清楚不過:“謂裸衣出其臂脛,使之射、御,決勝負,見勇力。”顯然,這段引文的內(nèi)容與“拳斗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毫不相干。
《理論》這個錯誤來自不誠實的治學態(tài)度。這段話其實并非《理論》直接引用《禮記》而發(fā)生了失誤,如果真是如此,倒也情有可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稍稍花點功夫,就找到了這番高論的來路,原來這是《理論》從習云太教授的《中國武術史》上抄來的?!吨袊湫g史》第二章第四節(jié)《有了對抗形式的比賽》中也曾引過《禮記》這段文字,同樣說這“表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以比賽形式出現(xiàn)的運動……促使拳斗技術有了顯著發(fā)展。”但習書并沒有將“蠃”字誤寫為“贏”,只是在引文的解釋上出了錯?!独碚摗废胱呓輳?,一抄了之,結(jié)果跟著錯家錯了,而且錯上加錯,鬧了笑話。
該節(jié)以《兩宋時期的武術》為標題,對宋朝武術總結(jié)了七條,其中多數(shù)或不準確,或是錯誤的??梢谄邨l為例:
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練武經(jīng)驗,使武術理論有了新的發(fā)展。其代表作有《武經(jīng)總要》、《武經(jīng)七書》、《建炎系年要錄》、《武林舊事》等。
??
所謂宋代“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練武經(jīng)驗”云云,是沒有多少文獻根據(jù)的空泛之論,可以姑妄聽之。至于舉為例證的四部書,《武經(jīng)總要》是北宋官修兵書,其中并沒有具體的武術內(nèi)容,就勉強算作是“代表作”吧!其他三部:《武經(jīng)七書》是宋神宗時將唐以前的七種兵書——主要是先秦兵書——匯集成了一部叢書,以備武學教學之用,并不是宋代著作?!督ㄑ滓詠硐的暌洝罚ā独碚摗仿┝恕耙詠怼倍郑┦悄纤卫钚膫鲗懙膶S浉咦谝怀肥碌木幠牦w史書,其內(nèi)容與“練武經(jīng)驗”風馬牛不相及。第四部《武林舊事》,是南宋文學家周密在亡國後寫的關于南宋舊事和杭州掌故的書?!拔淞帧笔呛贾莸拇Q,因杭州有武林山而得名,這恐怕是最普通的常識了,不想《理論》望文生義,竟以為《武林舊事》是總結(jié)“練武經(jīng)驗”的書。如此淺薄的錯誤發(fā)生在一本“指定性教材”和“必讀教材”里,實在讓人想笑而笑不出來,四顧茫然,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理論》是按朝代順序講述武術的形成與發(fā)展的,然而兩宋以下便直接講到明清,對與兩宋并存而在武術上很有特色的遼、金和西夏三朝毫無涉及;對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的元朝也沒有寫一個字。我不理解其中的緣故,難道《理論》忘記了歷史上還有元朝存在?這似乎不可能。這如果不是對古代少數(shù)民族對武術的重要貢獻表示漠視,至少也是一個極不嚴肅極不應該的重大疏失。
? ??
該節(jié)對明清武術也歸納了七條,同樣多有錯誤,譬如說在明代“人們把練武的主要內(nèi)容統(tǒng)稱‘十八般武藝’”這就是錯的,因為“十八般武藝”的說法早在南宋就出現(xiàn)了,元代已相當普遍。諸如此類,因受篇幅所限,我們不必逐條辯駁,也以其中的第七條為例吧。
? ??
第七條說“明清時期大量的武術著作問世”,接著舉述了明代“武術著作”九種,清代“武術著作”七種,合計十六種。開列書目是為人指點入學門徑,意義深遠,歷來為學人所鄭重,即使是飽學宿儒也不敢貿(mào)然下筆。而《理論》為天下希求入段、晉段的武術愛好者們所提供的這份書目,著實讓人不敢恭維,因為它很混亂,而且很不準確。
? ??
首先,所舉的書目中只有少數(shù)是武術著作,其它主要是兵書,如《武編》、《練兵實紀》、《練兵實紀雜集》、《江南經(jīng)略》、《陣記》、《武備志》等,都是兵書,這些兵書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內(nèi)容與武術有關,不能因此說它們是“武術著作”,對此,《理論》應該有所說明。其次,書目的排列不以成書年代為序,多有先後錯亂,如清代書中《內(nèi)家拳》成書于康熙年間,卻排在乾隆年間的《拳經(jīng)·拳法備要》後面,等。再次,書名多有錯誤,如《練兵實紀雜集》誤寫作《練兵雜記》;《陣記》誤寫作《陳記》;《耕余剩技》誤寫作《耕余剩記》等。作為“必讀教材”,這些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是不難想見的。第四,有些書莫名其妙,明代的《持衡》是一部什么書,遍查公私書目而未能找到著錄,令人不能不有所疑慮。清代《手臂錄》的後邊跟著一部叫《大棒說》的書,稍有武術文獻知識的人都知道,所謂《大棒說》,其實是《手臂錄》卷四的一個篇名,只有一百余字,怎么可以單獨作為一部專著呢?最後一點,書目存在嚴重的遺漏,就是說與所提供的某些書目相比,一些更重要更典型的武術書卻被漏掉了??傊@份書目的開列,足以證明《理論》對明清武術文獻并不熟悉,又缺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者態(tài)度,于是就難免七拼八湊,捉襟見肘。
? ?
《理論》對民國武術的評介表現(xiàn)出明顯的偏見,具體史事多有錯誤。
? ??
民國年間武術有了巨大發(fā)展,在中國武術史上占據(jù)重要位置,也留給我們豐富的遺產(chǎn),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認真總結(jié)和借鑒。然而《理論》對民國武術的論述只用了很小的篇幅,評介也有失公允。譬如說,所歸納的民國四個成績,無一不與中央國術館和國術體育??茖W校有關,然而對這兩大機構(gòu)竟一筆帶過,不作專門交待?!独碚摗穼θ宋锏呐e述似乎特別從嚴,只提到兩個人,其中之一是軍閥出身、晚年淪為漢奸的馬良,甚至連此人的書也列入“較好的教材”中;對張之江,對這位對民國武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愛國將領卻避而不提,這樣的人物取舍,標準是什么?讓人莫測高深。史事錯誤不一而足,也只能舉幾個例子以見一斑:
? ?1,天津的“中華武士會”(《理論》誤作“武術會”)和上海的“精武會”,都創(chuàng)立于清末,《理論》將它歸之于民國,錯了。
? ?2,《理論》說:“1929年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首次把武術套路列為表演項目?!卞e了,舊中國三運會是1924年5月在武昌舉行的。
? ?3,《理論》說:“1933年武術正式被列為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競賽項目?!庇皱e了,“國術”(它的內(nèi)涵其實與今天的“武術”不同)被舊中國六運會列為正式競賽項目,六運會是1935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
? ?4,《理論》認為民國武術成就之一是:“武術正式列入學校體育課程,編寫了一批較好的教材。”但并沒有說明何時以何種形式列入學校體育,所舉述的“較好的教材”一共10種,如同前面明清武術文獻書目一樣,也存在不少問題。第一,排列不依出版次序,先後顛倒,年代錯亂,如吳圖南《國術概論》1936年出版,排在第一位,唐豪《少林武當考》1930年出版,卻排在第6位。第二,有的書不屬“教材”,如唐豪《少林武當考》、許禹生《國術理論》、繆淦杰《八極拳》等。第三,書名有誤,如吳圖南《國術概論》誤為《國術概念》;米連科、郭錫三等《青萍劍》誤為《青萍劍圖說》等。
? ?5,《理論》說:“1936年1月,中央國術館和國立體育專科學校組成南洋旅行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進行表演?!边@里的“國立體育專科學?!睉撌恰皣g體育專科學?!保喎Q“國體專?!被颉皣w”?!榜R來西亞”應該是“馬來亞”,因為“馬來西亞”是1963年9月才正式使用的國名。
關于《理論》的錯誤,就不再往下舉了,因為確實太多,舉不勝舉,要想系統(tǒng)指出并加以糾正,怕是非得寫一部專著不可。我想,上面所舉的例子已足以反映《理論》的粗濫程度,足以令人“嘆為觀止”。一部代表了中國官辦武術最高理論水平,作為全國和全世界武術段位制考評的“必讀教材”,水平竟如此低下,這同我們不斷掛在嘴邊的“博大精深”之類,形成巨大的令人尷尬的反差,這恐怕是每一個對武術懷有真實感情的人都會為之痛心的。更令人擔憂的是,《理論》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行,各地的段位考評已經(jīng)大面積展開,《理論》的謬誤將隨之散布開來,《武林舊事》一類笑話將傳播到海內(nèi)外,這是令中國武術蒙羞的“國際玩笑”,想到這里,真有一種不勝凄惘憤慨之感。
我們必須坦誠指出,《理論》的誤謬如此之多,主持其事者應負有直接責任,這是很難用一般理由來開脫的。我以為它不但真實地反映了主編張山八段等人的實際水平,也反映了某些人長期形成的驕縱輕慢心理。某些實際上對武術所知甚淺的人物長期居于武術運動的領導或指導位置,他們對武術界內(nèi)外的科研成果視而不見,對各方面的批評意見充耳不聞,始終堅持一些早已被證明是失誤了的東西,并繼續(xù)把這類東西稍加裝扮後拋出來,基層部門和民間武術界只能從之順之。久之,這些人養(yǎng)成一種“眼空無物”的心態(tài),于是才有可能毫無顧忌地將《理論》這種水平低下的東西昭布天下,公然要求海內(nèi)外萬千武術愛好者奉為“必讀教材”。這種明顯帶有霸蠻氣息的作法,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是其它任何一個學科,任何一個別的運動項目所不能想象的。我以為每一個武術愛好者都不能不有所思有所問了,如果就以這樣的教材來指導段位制的實施,是不是成心要把武術搞糟,何況通過所謂的“考評”所產(chǎn)生的第一批高段位名單,已經(jīng)露出許多令人疑慮不安的跡象,議論批評之聲已經(jīng)不絕于耳了。
孔子曰:“知恥近乎勇?!薄独碚摗芳热话选坝隆弊至袨椤拔涞隆钡牧鶄€“本質(zhì)”之一,我謹奉上孔夫子這個關于“勇”的著名解說,盼能與《理論》的主編者、審定者們共勉之。我想,整個武術界都需要振奮一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了,難道這不正是中國武術的傳統(tǒng)精神之一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