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年輕人,奔回農業(yè)

作者 / 黎曉梅
編輯 / 金德路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地是留不住人的。
中衛(wèi)鄉(xiāng)澮史村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徐,不得不承認。
同村35歲的“農二代”李鎖菊早就厭倦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活法。她算了一筆賬,種一畝麥子需要忙活四五個月,刨去成本后純收入三四百元,還不如自己在鎮(zhèn)上飯店打工,一個星期就能賺這么多錢。
而年紀更小一點的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后直接留在大城市工作、買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鄉(xiāng)村,盡管想種植一些經濟作物補貼家用,留守鄉(xiāng)村的老人孩子們,也有心無力。
但近兩年,鄉(xiāng)村通往城市的單向道發(fā)生了改變:超十萬年輕人們回到故鄉(xiāng),扛起鋤頭、栽下樹苗,成了“新農人”。
這些改變,與電商將重點放在農貨上、幫扶農業(yè)的具體行動,息息相關。
三個蘋果的奇幻漂流
小楊決定選擇涼山鹽源丑蘋果和不知火丑柑,作為拼多多百億補貼兩年之際的主打品。
其中的鹽源丑蘋果,來自大涼山西南部。
鹽源縣的人口約40萬,海拔約2700米,半年干旱,半年雨季,能種的作物十分有限,村民們通常只種玉米和土豆,勉強糊口。
2014年后,三四米寬的村道如同毛細血管,開始蜿蜒到鹽源縣的每個山村。鹽源關于脫貧的故事,正式從“蘋果”說起。

據當地人稱,鹽源縣種植蘋果的歷史已有五六十年。當地晝夜溫差大、有旱雨兩季,十分適宜種植蘋果。出產的蘋果,外皮暗紅,果肉糖分極足,越往中心越甜,又被稱為“丑蘋果”或“冰糖心蘋果。”
過去,道路不通,冰糖心蘋果被逶迤的大涼山,隔絕在市場之外。如今,借助“村村通路”的政策,鹽源蘋果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走出了大山。
而借近幾年的電商之風,蘋果進一步飛向全國各地。去年2月,這個小縣城,經過州、省和國家級的驗收,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小楊深知鹽源丑蘋果承載的扶貧故事,他和他的團隊來自四川,日常產品也多選自“三區(qū)三州”地區(qū)。這次,他們決定再助鹽源丑蘋果一臂之力。
在618和百億補貼兩周年之際,拼多多補貼力度加倍。并且,拼多多選擇向價值鏈短、附加值低的生鮮農貨傾斜資源,讓農產品站C位。
這意味著,被選為主打產品的鹽源丑蘋果,又將迎來一波流量高峰。
與鹽源丑蘋果齊名的新疆阿克蘇蘋果,同樣帶領當地人脫貧致富。
阿克蘇在維吾爾語中意為“白色的水”,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的雪水匯成阿克蘇河,銀光閃閃,阿克蘇市也被稱為“白水城”。
托木爾峰的雪水,喂養(yǎng)了當地的牛羊,也帶來了冰糖心蘋果。
去年11月,阿克蘇蘋果迎來豐收,從保安轉行的李成俊和艾山江·艾合麥提經營的拼多多小店銷量沖高,脆甜多汁的阿克蘇冰糖心蘋果供不應求,二人忙得腳不沾地。
做電商之前,李成俊白天擺攤賣西瓜,晚上當保安。兩年后,為人父的他決定創(chuàng)業(yè)。但最初他選擇了線下渠道,獲利并不大。
去年3月疫情發(fā)生后,李成俊嘗試著將門店上的產品掛了上拼多多。沒想到幾天之后,這家新店居然成交了上百個訂單??吹戒N量空間的李成俊,正式從線下搬到了線上。
他的合作伙伴艾山江·艾合麥提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在庫爾勒與父親一同管理家中的50畝梨園。
但去年突遭疫情,一大批庫爾勒香梨面臨滯銷。李成俊幫助艾山江消化滯銷的香梨后,兩人一拍即合,合作開設了“鮮喜歡水果生鮮旗艦店”;李成俊負責線上運營,艾山江則通過本地資源進行選品和收購。
距離新疆三千多公里外的山西運城,也是聞名遐邇的蘋果產區(qū),有紅富士、新紅星、金冠、嘎拉和金蘋果等多個蘋果品種。

范騰達的童年,在運城下的萬榮縣度過。
范騰達自小家境貧困,很早便離開家鄉(xiāng)到北京打工。幾年后,范騰達放棄北漂,回到萬榮縣銷售蘋果,在拼多多上,把蘋果賣到了全國各地。
“回家鄉(xiāng)兩年了,在拼多多賣蘋果最好的時候每月能賺3萬,比在北京打工強?!狈厄v達說道。
來自三地的蘋果在拼多多上相遇,各有千秋;但蘋果背后的扶貧故事,大同小異。
“這一頭,百億補貼后為消費者降低了近40%的支付成本;另一頭,農民心里有個好收成,心里踏實愿意與我們合作?!?/p>
在小楊剛把涼山鹽源丑蘋果搬上電商平臺時,當地收購價才一塊多,隨著鹽源蘋果在拼多多和百億補貼里成為了爆款,地頭收購價漲到了兩三塊。鹽源蘋果,開始持續(xù)反哺著遠方的大涼山,成為當地居民的致富果。
過去,阿克蘇的農產品銷售普遍存在無分類和銷售不及時等情況,導致價格上不去,農民利益無法最大化。
而在李成俊和艾山江的帶動下,應用電商平臺銷售的阿克蘇果農越來越多。“周圍已經有二三十個農戶開始開店,我們直接或間接帶動的就業(yè)就超過了100人?!卑浇硎尽?/p>
為了回報果農的信賴,并能下一次收到更好的水果,李成俊和艾山江常以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收購。他們表示,以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為例,二人收購價高0.6元左右,每戶就能增收幾萬元。
用最短的鏈,供最好吃的果
將水果的收購價提高后,會影響水果售價嗎?
現實是,送到消費者手里的水果依舊遠低于市場價。
李成俊和艾山江以更高的價格收購水果,但二人店鋪里的水果價格要比市場價優(yōu)惠50%以上。
而拼多多上常見的鹽源蘋果和萬安蘋果,不到20元就能買到10斤;阿克蘇蘋果,15元左右也能買到5斤。
這要歸功于拼多多獨特的“拼團”模式。
在以往的產品鏈中,產品要經過多個倉儲環(huán)節(jié)。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層層中轉的成本和附加值累加,構成一個遠超成本價的銷售價。這種情況下,往往產品賣出天價,上游的農戶卻利潤微薄。
快速聚集消費者需求的方式就是“拼團”。拼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持續(xù)形成單品爆款,解決消費者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極度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從而突破中國農產品長期以來“多對多”的制約,連接“最初一公里”果農和“最后一公里”的消費者。
全國無數農產品,便通過拼多多這條縮短的鏈路完成上行。
李成俊剛開始嘗試著將產品掛上拼多多時,沒想明白,大量的訂單是怎么出現的。
通過觀察,李成俊發(fā)現了拼多多被極大簡化了的購物流程:“比如我媽媽買了蘋果,覺得好吃,下次就會把鏈接發(fā)群里分享給大家一起買。”通口口相傳,相約拼單,消費者就這樣一個個多了起來。
縮短鏈路之后,還有百億補貼進一步削減商家和農戶的支付成本。實施兩年的百億補貼,面向數碼3C,拓展至美妝、生鮮、家電、服裝等領域。
“百億補貼”頻道的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1億,每天超過1000萬人拼購下單。其中農貨生鮮一直是拼多多重點關照的對象,優(yōu)惠力度極大。

今年,農貨生鮮繼續(xù)得到拼多多零傭金政策加持,更是成為了“百億補貼”的主角。據稱拼多多將面向水果生鮮、農副產品、肉禽蛋類等民生用品,繼續(xù)實施常態(tài)化補貼。
憑借出眾的品質,李成俊和艾山江店鋪的冰糖心蘋果獲得了拼多多平臺的“百億補貼”支持,二人成為該項目的頭部供貨商。
在上海工作的安寧,家在四川眉山。這里盛產耙耙柑,果價便宜,安寧家也種了兩畝,“不為別的,就為春天嘗個鮮。”于是出去打拼三年,每年春天,父母都會精心挑一箱耙耙柑寄給在異鄉(xiāng)打拼的安寧。
但今年顯然不成了。早春寒潮幾度來襲,家中的作物受了影響。實在惦念那一抹酸甜滋味時,安寧便從拼多多下單了一箱耙耙柑,發(fā)現在百億補貼之下,水果售價比父母從家中寄來的郵費還便宜。
無數故事生發(fā)在拼多多提供的資源流量數字土壤上,發(fā)枝散葉。
范騰達的小店和百億補貼幾乎同時上線,兩年來,通過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活動,獲益不少。
而來自蔬菜之鄉(xiāng)山東壽光的“90后 ”張赫,在百億補貼兩周年活動期間,每天能接到數千單訂單,高峰期每天發(fā)出6000多個包裹。
為全力以赴活動,張赫還拿出了品質最高的產品:選擇6公分以上的“出口標準”大蒜,比5公分的“市場寵兒”更大一分。其坦言,百億補貼對產品銷量有拉動作用,消費者們曬圖評價,是他和農戶們最大的動力。
還有廣西的百香果,原先北上廣地區(qū)的很多消費者甚至都沒聽說過。由于產量大,銷量小,百香果此前經常滯銷。
近兩年,在拼模式的帶動下,百香果已經沖破西南的地域界限,在全國范圍內發(fā)展成了網紅水果,更成了當地的致富果,給果農實實在在地帶來了收入。
讓更多青年扎根鄉(xiāng)土
還有更多在外漂泊的年輕人從泥土中看到了機會。他們從異鄉(xiāng)回到故土,借助電商銷售農產品,帶動當地致富。
從南到北,故鄉(xiāng)的土地等到了一個個回歸的年輕人。

而這些“新農人”們借助的平臺“拼多多”,基因里正刻著農產品三個字。拼多多董事長陳磊曾公開表示:“拼多多起始于中國廣袤土地上的一個個農產品”。
去年拼多多實現農(副)產品交易額2700億元,規(guī)模同比翻番。
目前,拼多多平臺已經累計帶動超10萬余名新農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直連超過1200萬農業(yè)生產者,其中包括百萬級建檔立卡戶。
拼多多“百億補貼”繼續(xù)加碼補貼農產品,對農產品和生鮮繼續(xù)零傭金,同時提升商家參與和服務的標準,提升消費體驗和履約質量。
新農人帶動當地創(chuàng)收就業(yè)時,拼多多也在一直關注研究農村地區(qū)及弱勢群體與數字化的融和問題,改善農村當地的女性及弱勢群體就業(yè)問題。據陳磊透露,目前,拼多多平臺活躍的涉農商鋪中,超過一半由女性執(zhí)掌。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些回鄉(xiāng)從事農業(yè)的年輕人、上行的農產品,輻射至幾千個種植戶家庭。他們是拼多多發(fā)展的潛力,也是鄉(xiāng)村光明的未來。
參考資料:
南風窗《大涼山:終于等到你,還好沒放棄》
半月談《誰來種地?時代之問這里有解》
農民日報《以超短的鏈 供正宗的果——新疆阿克蘇兩青年電商創(chuàng)業(yè)帶動上百農民就業(yè)》